
目前购买的房屋通常都有公摊面积,但很多购房者却不太清楚公摊面积的概念。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是指共有建筑分摊的面积,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的法规,只有建设部的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的部门文件做出的原则性规定。由于公摊面积的不确定性,它极易成为房产交易中的争议点。
公摊面积一般指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拥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与居住的舒适度密切相关。公摊面积越小,实际使用面积越大,但如果公摊面积太小,则无法保障业主正常生活所需的公共建筑面积,降低居住品质。因此,购房者在购买房屋时应重视公摊面积,因为它会影响到日后的居住。
公摊面积应包括大堂、公共门厅、走廊、过道、电(楼)梯前厅、楼梯间、电梯井、电梯机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变(配)电室、值班警卫室、共用墙体、以及其他专用设备用房等。
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为:建筑面积 = 套内建筑面积 + 公摊面积,公摊面积 = 公摊系数 × 套内建筑面积,公摊系数 = 建筑总公摊面积 / 总套内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 = 套内使用面积 + 墙体面积 + 阳台面积。
不同类型的房屋适合的公摊面积不同。对于多层住宅,公摊面积一般为7%到12%;小高层住宅为10%到20%;高层住宅为14%到24%;别墅的公摊率则一般为1%到8%。购房者需注意公摊面积的大小,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房屋使用面积的大小,是评估房屋价值的重要因素。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