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购买房屋时,人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一步到位,购买首套房时就考虑到想要的户型和学区。另一种是不断改善,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和需求逐步提高居住环境。
对于一步到位的购房者来说,如果对住房的要求不是很高,随遇而安就比较适合。但如果既想着配套,又考虑学区和位置,那么要一步到位的代价就很大,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很难做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逐步提高住房条件,根据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但是,这样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1. 首次购房可选远郊区域。
在这个阶段,购房者的经济状况普遍不太好,购买力有限。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白领或是凑首付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郊区更加明智。虽然可能去上班比较麻烦,周边配套也不太完善,但是年轻人精力充沛,能够承受这些困难。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考虑到房子的升值潜力,因为这会影响到后期房子的转手难度,如果找不到下家,会影响到二次置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2. 近郊区域配套较好的房子。
在这个阶段,许多人都是结婚生子的时期。最重要的问题是生孩子的问题,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前的这个阶段,在郊区生活会非常不便利。但由于这个阶段的生活开销很大,经济上或许不允许在市区买房,因此选择一个配套较为完善,周边有商场、医院和幼儿园的房子就可以。这可以保证孩子在初期的成长阶段不会受到影响。
3. 市区有学区的老房子或新房。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考虑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一个好的学区能够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时应该尽量往市区靠拢。地段决定价值,因此每次换房都应该往市中心靠近。当然,如果资金不够充足,选择二手房也是可以的。
4. 市中心核心地段的大户型。
对于多数人而言,在第三阶段基本上可以稳定下来。但是如果考虑将来的生活,市中心核心地段的大户型房子具有较强的保值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购买。放在银行里的钱是越来越贬值的,购买这样的房子可以在退休后转手变现,然后就可以用这笔钱安心度过晚年。
购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首先考虑的是自身需求,其次才考虑升值投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