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房产交易中,物业交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买卖双方在此时可能会发生纠纷,可能是售房者的原因,也可能是购房者的原因,甚至是物业本身存在问题。本文将讨论在房产交易中可能出现的物业问题。
一、预交物业费缺乏依据
许多购房业主在验房时会被物业公司要求预交一段时间的物业费,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是缺乏依据的。根据规定,物业管理公司不得违反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的意愿提前收费。预收期可以经过批准,但预收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如果物业公司没有出示政府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则业主可以拒绝支付预收物业费。
二、以业主个人信息获利
一些物业公司从自己所在的房产企业中获取业主名录,包括业主的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详细信息。这些物业人员收集业主信息,有时候会偷偷把名录复印出来向有需求的公司兜售,以此获取私利。
三、业主享用的免费保修期很短
业主家中的墙面、地面、门窗、管道、灯具和电器开关等,一般都有2个月到1年的保修期,但起始日期是从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开始计算的。所谓的免费维修,实际上很快就会过期。有时候,保修甚至在业主购房之前就已过期。只有供热、防水和各类管道等设施的保修期相对较长,一般在2至5年之间。
四、设施维护费被私吞
对于一个小区而言,一段时间内的维护责任都归设备厂商,所以在至少三到五年内不容易出现大的故障。因此,在此期间内,物业费的大部分都被物业公司赚走了。比如小区的绿化费,在业主入住时就开始收取,但如果绿地在入住时尚未建成,那么这笔费用就流入了物业公司的腰包,直到次年才真正用于绿地建设。
五、公共设施的收益去向不明
《物权法》规定,电梯间、外墙等属于公共设施,产权归全体业主所有,这些共用场所可以经营广告,但必须得到业主委员会的同意,其收入也应归全体业主所有。然而,电梯间、大堂入口等常常出现更换广告的情况,这部分广告收入属于利用公共空间经营所得,应归全体业主所有,但实际上这些收入却不会被发到业主手中。业主对于自己赚了多少钱,以及钱是被如何花掉的都不知情,这种情况表现出了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整理的物业问题,希望可以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