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购买房屋时,人们通常会考虑户型优劣、楼层高低、容积率和绿化率等因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公摊率,往往被忽略。公摊率指的是各户分摊的公共建筑面积,它与房屋套内面积之和就是一个房屋的建筑面积。在中国,买房子时,一般有10%-30%的面积属于公摊部分。公摊面积包括建筑面积减去套内面积,套内面积包括房间使用面积、墙内面积和阳台面积(若有)。公共设施如电梯井、公共用房、管道井、管理用房、公共门厅过道、楼梯间、共用墙体、物业值班室、垃圾站和变电室等都属于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对住宅舒适度有直接影响,因此应该合理安排公摊面积。不同类型的建筑,公摊率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多层及以下住宅,如果没有底商和地下设施,得房率应该在85%-90%之间,如果是带电梯的多层建筑,得房率则应该在80%-85%之间。11层左右的小高层建筑一般得房率在80%-85%之间。高层建筑的得房率进一步降至75%-80%之间。
公摊率可以被伪造。许多开发商都会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得房率,降低公摊率。他们通常在半封闭阳台和飘窗等地方下手,还会改变室内户型结构,增加或减少墙体等,以此影响实际得房率。房屋的公摊面积须以受房管部门认可的专业测绘机构出具的报告为准,该项数据会写入产权证。
地下室的得房率也存在问题。许多住宅的地下室得房率经常不太准确。以高层住宅的地下室为例,由于高层本身的公摊率就比较高(大约25%),而地下室又承担了公摊部分的配电时、设备间等,因此公摊面积自然更大。
如果房子的得房率缩水,能否维权呢?专家称,地下室的公摊尚未有明确规定,因此如果项目已经经过审批,维权可能会遇到困难。如果业主认为房屋面积存在错误,可以委托权威机构出具测绘报告。如果与开发商提供的面积结果有较大误差,可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无效,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