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与楼之间有一定的间距才可以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对于发展商来说,房屋排放得越密就有更多的建筑面积可以出售;而对于购买者来说,房屋间距则应该更大,以保证居住的舒适度。那么在一个小区里,楼与楼之间的间距应该是多少才合适呢?
根据规定,建筑间距应该是楼高的0.7倍。如果是南北朝向的楼房,那么这个楼距标准就适用;如果是东西向的,则应该是楼高的0.5倍。比如说,如果前排房屋的高度为20米,那么后排房屋距离前排房屋至少应该有14米。需要注意的是:
1. 这个0.7倍仅适用于首层的间距标准。随着楼层数增加,间距标准会越来越低。
2. 与长条形板式楼房相比,塔状楼房的间距更好,因为前者较短,互相遮挡的情况更轻微,通风效果更好。
3. 有些情况下,即使间距狭窄,只要有出风口,也会出现很凉快的巷道风。但购买者需要多次前往现场亲身体验,以辨别哪些单元仅仅会被侧边的风吹过而不会进入室内。
4. 如果两个楼盘的楼价相同,但房屋间距不同时,实际价格也是不同的。间距较窄的房屋实际上提高了楼价。
楼间距是指相邻楼房外墙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个小区中相邻楼房之间的距离。控制建筑间距的目的是保障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安全,以满足必要的日照时长、采光、通风、隔音等要求。
普通小区居住用房通常采用楼高与楼间距为1:1.2的比例计算。根据国家规定(设计规范),太阳高度角为各地在冬至日正午时的高度,以确保冬至日不低于一小时的日照时间(窗台高度)。建筑间距则是室外坪高到房屋檐口的高度除以tan(a)。房屋间距也需要根据日照间距来计算。
日照间距指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一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间隔距离。计算方法是: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正午太阳照到后排房屋底层窗台为依据。如果居室需要更多日照时间,则相应地增加间距;而如果建筑物的朝向不是正南,则间距也会有所变化。在坡地上布置房屋时,在同样日照的情况下,由于地形和坡向的不同,日照间距也会发生变化。
生活效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采光、通风、隐私和防噪。其中,采光效果尤为重要。如果楼间距过近,即使房屋朝向南,也可能导致采光不足的情况。一楼住户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他们房屋的日照时间远低于高层住户。特别是在冬天,即使是白天,有时也需要开灯才能工作,这往往是由于楼间距过近所致。此外,楼间距过近还会影响通风、隐私保护和噪音等方面。在安全方面,楼间距过近会对消防工作造成阻碍和不利影响。因此,选择间距适中的房屋可以更好地保障生活的舒适度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