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摊面积指的是每套(单元)商品房依法应当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的组成主要包括各产权户的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配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为整幢建筑服务的共有房屋和管理房屋,以及单元与公共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不过,凡已作为独立使用空间销售或出租的地下室、车棚等不应计入公用建筑面积部分,而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也不应计入公用建筑面积。
不同类型的住宅其公摊比率不同。国家并没有对公摊系数进行标准化制定,因为现代住宅类型多,房屋配套也各不相同,因此公摊比例无法定上限。但是市场上有一些公摊比例的惯例可供参考,一般30层左右的高层住宅在25%左右,较高可达30%。
在现今高房价的情况下,很多购房者对于高公摊比例感到难以接受。然而公摊面积越小并不一定就是越好的选择。低公摊面积是以牺牲社区的居住品质为代价的,因此低公摊情况下,社区的公共设施规模会大大缩减,公共的楼梯、过道、门廊等狭窄阴暗,公共面积小的让人难以承受,居住舒适度大大降低。
开发商通常会在公摊面积上进行篡改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购房者需要多加警惕,对开发商的猫腻做到心中有数。一个方法是索取公摊数据,签订购房合同时,让开发商出示有关计算公摊面积的数据,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不应分摊的建筑面积等基本数据。另一个方法是查阅有关资料,业主有权自查或者聘请律师向设计单位、规划单位、测绘部门等机构查阅所购房产的相关文件,比如最终设计图纸或者最终设计方案、最终面积测量报告、各种数据的计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第三种更为可行的方法是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特别是有关共有建筑分摊部位变更的情况,约定得越详细,对购房者就越有利。一旦发生纠纷,购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约定来保障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