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买房子的时候,有时明明说好了100平方米,但是实际居住进去之后发现面积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因为公摊面积搞怪了!因此,在购买房屋之前,要先了解清楚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是什么?
公摊面积指整栋楼所有业主共同拥有的公共区域建筑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公摊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得房率的高低,它是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的,对于多层、高层或商品房都有公摊。
如何计算公摊面积?
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公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
公摊系数=总公共分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总套数)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需要注意的是,墙体面积要全计算,阳台面积根据是否封闭分别计算。例如,一套9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是74平方米,那么公摊面积就是16平方米,公摊率为17.8%,得房率为82%。
不同类别的住宅公摊比率不同
对于不同层数的住宅,公摊率有所不同。例如7层以下住宅,公摊率为7-12%;7-11层住宅,公摊率为10-16%;12-33层住宅,公摊率为14-24%;而别墅类的公摊率则为1-8%。
需要注意的是,公摊面积过高可能会影响住宅面积,并可能需要花更多的钱购房。但是,公摊面积过低也将意味着配套公共设施的规模缩减,从而影响居住品质。因此,在购买房屋之前,要了解清楚公摊面积。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