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许多初次购房的人来说,专业术语如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等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陌生,难以准确计算。因此,他们很容易走入购房的误区,有些人甚至追求零公摊。实际上,公摊面积并不是越小越好。
通常,房屋公摊面积包括各个业主共同使用的公共区域面积,以及外墙投影面积的一半。例如:电梯井、设备室、变电室、管道井、楼梯、公共大厅、走廊以及共用的外墙。对于绝大多数购房者来说,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是很简单的:房屋的建筑面积减去套内建筑面积。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家只制定了有关共用面积分摊系数的计算原则和方法,并没有规定分摊系数的计算结果和范围。根据业内经验,一般7层以下的多层住宅的分摊率约为10%至15%,电梯小高层的分摊率为17%至25%,而高层住宅的分摊率为20%至30%。不同房屋的类别和功能也会影响分摊系数的大小。
虽然公摊面积越小,所购买的房屋使用面积会越小,但专家分析认为,公摊并不是越小越好。如果公摊面积太小,就会导致公共设施规模的缩减,从而影响住宅品质。一般来说,公共设施和走廊越多,公摊面积也就越大,同样的,楼层的增加会随着电梯和消防等公共设施的增多而使公摊面积变大。最后提醒广大购房者,市场上所谓的零公摊往往只是促销手段。在购房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一,在决定购房前,向开发商要求公摊数据;二,向专业人士索要建筑设计图以便计算;三,在购房合同中对公摊面积进行约定,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