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购房过程中,通常在付首付之前,买方会向卖方支付一定的定金以确保购房顺利进行,避免被其他人抢走房屋。那么,是否必须支付购房定金呢?通常应支付多少?又有哪些定金分类呢?
购房定金是否必须支付?
在法律上,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并不必须支付定金,双方可以直接签订合同。但是为了控制交易行为,买家向卖家支付定金已成为一种普遍做法。如果卖家违约,应双倍返还定金;如果买家违约,定金则不予退还。
购房定金应该支付多少?
购房定金的比例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应超过购房款的20%。比如,若要购买的房屋价格为100万元,则认购书中规定的购房定金不得超过20万元。
定金数额原则上应由双方约定,但担保法对其作了限定,即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若买卖双方约定的定金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则超过的部分不属于定金,不适用相关法律罚则。
定金的分类
定金是债务的一种担保方式,为确保合同的履行而交付给对方的一定款项。根据定金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成约定金、证约定金、违约定金、解约定金、立约定金等几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签订正式的房屋预售契约之前,卖方与买方签订的有关认购书(或意向书)并不具备房屋买卖契约的法律效力。在认购书中如有定金条款,若购房者在签订认购书后反悔,则开发商有权没收其定金;若开发商违约,则购房者有权要求双倍返还定金。如果认购书中约定的只是订金,则不具备定金的法律后果。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