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冬季天寒地冻时,人们喜欢关紧门窗,在室内享受暖气。但是,如果通风不良,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以下是一些室内通风误区。
误区一:嫌冷不开窗。
正确做法:再冷也要开窗。
一个人每小时会呼出22升二氧化碳,如果通风不良,这些气体就会集聚在室内。开窗通风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空气负离子,从而增加寿命。一天开窗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基本可以维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误区二:一早一晚开窗。
正确做法:上午10:00至下午3:00开窗较佳。
许多人习惯早晨上班前和晚上回来开窗,但研究发现,城市里两个空气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此时不宜开窗。而上午10:00至下午3:00是相对清洁的时段,建议在此时间段多开窗。
误区三:厨房炒菜时才开窗。
正确做法:使用炉灶时均需开窗。
现在几乎每家都有油烟机,但有些人只在炒菜时使用油烟机和开窗,而在烧水炖汤时却不用油烟机也不开窗。实际上,即使仅仅是烧水,燃气废气也会在厨房内聚集并扩散到客厅和卧室。因此,在使用燃气时,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开窗或使用油烟机。
误区四:冬季睡觉时不能开窗。
正确做法:睡觉时可以适当开窗。
冬季睡觉时,很多人总是喜欢关门闭窗,以免受寒。实际上,应该尽量开窗,但要避免对流风,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上。生病或遇到大风、大雨时不宜开窗。
误区五:雾霾天不能开窗。
正确做法:定时开窗。
在雾霾非常严重的时间,需要减少开窗时间。可以在有纱窗的情况下开小窗,并使用加湿器、湿化喷雾或在暖气上放一盆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使灰尘和微生物沉淀下去。
误区六:有空气净化器就够了。
正确做法:自然通风最好。
目前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只能除尘、除油烟和异味,稍好的能够杀灭细菌和病毒。然而,长时间在封闭空间使用空气净化器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当空气质量好转时,最好选择自然通风。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