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很多家庭来说,房产是一项重要的财富。有些父母在生前就将房产转移给子女。然而,这样做存在一些法律风险:
1. 如果子女不执行赡养义务,父母将无法收回房产。
2. 在子女成年前,父母无法自由处理该房产。
3. 子女名下已有房产后,可能会受到限购政策的影响,无法再购买其他房地产。
4. 子女结婚后,可能会对房产进行加名,但在离婚时房产会被分割。
5. 如果子女夫妻共同负有债务,子女个人财产可能会被执行。
6. 如果子女去世,其配偶可以继承房产。
要避免这些风险,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签署赠与抚养协议,父母保留一定份额,指定赠予的对象,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提前进行财产规划。
继承有哪几种形式?要注意什么?
1. 法定继承
法律规定,遗产继承的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如果没有前列继承人,第二顺位的继承人将继承遗产。此外,还有两种特殊的继承形式: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避免身份证明、被告查找和财产证明所带来的问题,建议继承人和被继承人提前列明财产清单,保存财产权属证明,订立遗嘱并指定遗嘱执行人。
2. 遗嘱继承
要成为有效的遗嘱,必须符合四个法律要件:设立遗嘱人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遗嘱所分配的财产必须是遗嘱人的个人财产,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遗嘱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德。此外,不同形式的遗嘱要求也不同。其他形式的遗嘱不能否定公证遗嘱,而口头遗嘱在危急情况解除后自动失效。
3. 遗赠
遗赠是指遗嘱人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予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一种法律行为。遗赠是单方面的、无偿的法律行为,只需要遗赠人一方表达意思即可成立,不需要征得受赠人的同意。但必须符合设立遗嘱的法律要件才能有效,受遗赠人需要在知道接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的决定。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