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手房买卖合同是购房者和出卖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协议,规定房屋的买卖细节和权利义务。只有签署了有效的合同,双方的交易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但如果合同无效,购房者就会承担吃亏的风险。
二手房交易纠纷中,合同无效是其中一种情况,这会导致双方的利益难以权衡,即使是打官司,也没有维护利益的依据。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二手房买卖双方签署的合同是无效合同?如果出现合同无效,购房者该怎么办?如何避免合同纠纷?
以下是二手房买卖合同无效的情况:
1. 合同签署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表行动。
2. 签约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险或胁迫手段签订合同,导致受害方吃亏。
4. 双方当事人没有书面合同,或合同无法查证。
5. 欺诈手段或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6. 双方当事人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比如阴阳合同。
如果出现合同无效的情况,交易双方该怎么处理?
1. 在买卖合同中约定条件,要求卖方在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完毕后再签署买卖合同。
2. 先签署意向协议书,待房屋所有权证办理完毕后再签署正式合同。
3. 卖方将权利义务转让给买方,并通知开发商,办理相关手续。
如何避免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
1. 检查产权证和土地证的齐全性。
2. 确认产权证是否被抵押,土地使用年限的记录是否准确。
3. 检查房屋的质量和是否被出租。
4. 确认产权人姓名和卖方身份证上姓名是否一致。
5. 如果产权证上有共有人,需要共有人出具书面同意证明,避免纠纷。
6. 严格按照建设委员会的二手房买卖合同格式订立合同,并将一些细节问题纳入合同内容,如物业管理交接、户籍的迁移等。
7. 可以留一定的房款作为保证金,待交接和迁移完成后再付款。
8. 预先约定贷款不成的解决办法,以避免出现纠纷。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