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购买二手房并交付定金前,必须核实房主的真实身份和房本的真实性,确认房产所有权是否存在问题,否则不仅无法购得房产,还可能会失去定金。那么,在交付定金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什么是定金?
定金是指为确保合同履行,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双方约定,由一方在合同签订或履行前按照标的金额的一定比例(不超过20%)预先支付给对方一定的货币或代替物品。它是一种法律担保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并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得以实现。定金一般无法退款。我国《担保法》规定,一旦当事人以书面形式约定并实际支付定金,则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商品房交易中,一旦买家履行合同,定金应抵作价款或退回。如果买家不履行合同,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卖家不履行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二、在支付定金和签署协议之前,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1)核实房主:
购房者应当确认房产所有权是否真实、完整和可靠,并确认卖家是否真正是房主。主要是核实卖家身份和证件的真实性。有时会出现骗子冒充业主骗首付的情况,因此购房者必须保持警惕。
(2)核实产权:
购房者应当检查房产是否是单独所有或共同所有。如果与他人共同拥有,需要确认共有人是否同意出售。如果有配偶,需要配偶签署出售同意证明。
(3)检查产权缺陷:
购房者应当确认房产是否存在其他债权或债务纠纷。如果存在问题,交付定金后,房产可能会被法院查封,导致损失。
(4)核对面积:
有些卖家报告的面积和房产证书上的实际面积相差甚远。因此,购房者必须核实面积,确认房产证书上的面积是否与实际面积相同。(最好使用尺子测量,以确保准确性!)
此外,购房者还需要在支付定金前落实其他细节,例如:所谈价格包括什么,是单独房子的价格还是包含车位的价格;如果房子有车位并且价格包括车位,则必须在定金协议中指明车位号码等。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