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买房的路上,常常会遭遇到各种问题和陷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无法预测。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六大常见的买房陷阱,以规避风险,避开雷区。
一、虚假宣传
一些开发商夸大其营销宣传,可能会误导消费者,这也涉嫌违反法律法规。因此,购房者在考虑房产购买时,应该理性看待房地产广告,这只能作为参考资料。同时,购房者应该到实际现场进行考察,保留广告单以及楼花等宣传资料。如果开发商不兑现承诺,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有力证据。
二、诚意金
诚意金是开发商在取得预售许可证之前收取的款项,实际上,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并没有诚意金一说。从法律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购房者不要轻易缴纳诚意金,即使必须缴纳,也要让开发商提供相关凭证。
三、霸王合同
所谓霸王条款,是指一些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业惯例等,这可能会逃避法定义务和减轻自身责任,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认购定金难以返还、单方面扩大解约权、减轻责任等巧妙设计、模糊的标的定位、欺骗消费者等。当遇到这种合同时,购房者应慎重考虑,不要轻易签署。
四、样板房假象
一些开发商会利用样板房欺骗消费者,但实际上,样板房的质量、结构和实际所交的房屋并不同,装修中也利用了视觉误差、家具尺寸相对缩小等误导消费者。因此,购房者应仔细阅读购房合同内容,必要时,应将样板房的情况全部记录在合同中,以保证自己的权益。
五、虚假配套
开发商在销售项目时承诺生活配套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完美无缺,但当购房者领取房屋钥匙准备入住时,会发现那些所谓的配套设施并不能实现。因此,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购房者应该冷静分析各种配套设施的存在可能性和合理性,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六、偷换物业服务
开发商可能会强迫业主接受指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这损害了业主的正当权益,或者在一段时间后偷偷更换物业管理公司,以次充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购房者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对于指定的物业管理公司服务期限超过一年的,应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这属于违反购房者意愿的不合理附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