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假离婚现象。多个上海民政局的婚姻登记处报告说,协议离婚人数大幅增加,有些区县的民政局还对离婚手续进行了每日限号。在天津和河北廊坊环京县市等地,房地产市场火爆,也看到了假离婚现象。这些假离婚者除了避开限购外,还为了能够买房避税、享受首套房低首付政策。
因为某些政策,人们选择以假离婚的方式逃避监管,这种做法已经出现了很多次。假离婚可以规避限购政策,享受低首付和低税收政策,这个调控新政的漏洞看起来让那些想要走捷径的人占了便宜。但也有人提醒,假离婚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警惕假戏真做的情况。当事人选择假离婚,虽然知道这一点,但是想象中的风险相比看得到的好处,人们很容易做出理性选择。
就楼市离婚潮而言,真正有价值的讨论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它不仅是伦理危机,从调控政策本身出发,楼市离婚潮从一个侧面说明调控新政被解构了,没有发挥预计的调控作用。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它更凸显出这些购房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即便是假离婚,他们也要购房。因此,这些真实的购房需求不应该被加码限制,调控的目的不是遏制真实的购房需求,而是遏制投机性的购房需求,尽管这两者往往无法有效区分。
分析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需理论,至少可以说明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有效的调控方法应该是增加土地供给,通过供给侧的调控来平抑房价的过快上涨。指望从需求端增设各种限制来遏制需求,不仅会被假离婚等方式消解,在效用上更难免越调越涨。关键是,这么做事实上会被看做是房价上涨的保票——政府部门特别不愿意看到房价暴跌,所以遏制暴涨只是为了防止暴跌,因此只要存在政府调控,房价长期看就只会涨不会跌。
必须承认,许多购房者开始出现非理性购房行为,正是出于跟着政府走肯定没错的信念。他们对政府加码调控做出了反向的保票解读。政府加码调控,反而可能会减少市场的理性,这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看起来楼市离婚潮的现象是人们不惜一切代价购房,其背后却是因为楼市调控仍然停留在复杂的需求侧调控而不是简单的供给侧调控。因此,应该借鉴和引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来进行房地产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