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区划分是根据适龄儿童和少年的户籍(包括城市社区、转制和行政村三类)以及父母或本人房产所有权地(拥有多处房产的按与户籍地一致的房产)来划分。学校布局规模是学区划分的重要考虑因素,既要考虑就近原则,又要兼顾学校班额的均衡。学区划分一般保持稳定,但年度适当微调。
学区划分依据户籍性质分为三种情况。对于户籍在街道城市社区的居民,如果户籍和房屋所有权地一致,则以房屋所有权地为依据;如果户籍和房屋所有权地不一致,则优先划入学额较少的学校,如学校班额接近,则以房屋所有权地为依据。对于户籍是城区街道转制社区的居民,一般以户籍为划分依据;但由于城市建设和新建学校征地拆迁等需要,可能需要由区政府、教育局与街道签订协议或共同约定,给予村民相应的就学便利,并根据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入学。对于户籍是街道行政村居民的居民,没有特殊约定的一律以户籍为依据划分学区。
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包括烈士、现役军人、干部家庭子女监护有困难的以及持人才居住证的,都可以提交相关证书和申请,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入学。具体办法是以持证人所在的服务单位所在地或房产所有权地为学区划分依据,相对就近入学。如果用人单位所在地与没有房产所有权的临时暂租地不一致,则需要由教育局统筹协调安排入学。除了就近原则,还需要考虑适龄儿童分布状况。
学区划分不可能以学校为中心以同等半径画圆,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有的区域不在任何校区或是同一栋楼的孩子在不同校区。学区划分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就近原则,还要根据区域内小学布局以及适龄儿童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公办小学的施教区范围和招生规模。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