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异地购房,原因包括工作、生活和投资等。然而,大部分市民在选择异地购房时,缺乏对当地楼市价格变动、购房政策、开发商背景和资质、楼盘质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和长远规划等重要信息的了解,很容易陷入房屋买卖纠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提醒异地购房者在购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自身购买承受力。需要提前了解自身的经济收入和银行信用状况(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自助查询),避免由于经济状况或银行个人信用问题而无法按期办理银行贷款按揭手续,导致违约被开发商没收已支付的定金。
2、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需要了解当地房产的价格、地段、质量,开发商的信息和品牌信誉、规划设计效果图和具体房间的楼层、面积、户型图、销售状态等,以及所购房产入户设施及周边公交、医院、学校、道路建设、商场超市和菜市场等市政设施的配套情况。同时,要查看开发商的两资五证证明(即《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商品房准(预)售许可证》或《房屋所有权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避免买到小产权房。此外,开发商在未取得预售许可前,不能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等性质费用。
3、了解当地购房法规政策。需要咨询是否符合政府限购对象,是否符合购房入户等条件。如果是公积金购房,还需了解是否可以异地使用公积金。购房者在本地的房产是一次性付款购买的,则有可能在外地享受首套房的贷款优惠政策。非本地户口的购房者在外地购房申请银行贷款,需要提供在当地工作的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4、理性对待相关宣传与承诺。需要清醒认识、理性对待开发商现场提供的楼盘宣传资料、样板间、沙盘模型,以及现场楼盘销售代表的热情接待、口头承诺和介绍。可以采取现场照相或全程录音(事前应提醒告知销售人员)等方式,保存相关证据。
5、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内容。需要先看合同,后付款项,仔细阅读和理解拟与开发商签订的《认(定)购协议》、《商品房买卖合同》及补充协议、《前期物业服务协议》等具体条款内容。确保条款内容表述真实准确,双方责权平等,违约责任公平等。
6、查看合同附件是否齐备。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需要仔细查看合同附件是否齐备,如《房屋平面图及整个楼栋位置图》、《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等。
7、保证购房款项划拨安全。一般不建议携带现金,而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可以选择电汇、转账、支票、异地存取款等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