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房者和房产开发商之间的侵权和维权博弈中,很少有购房者能够坚持到底。通常,他们在遇到各种阻碍和投诉无门后就放弃了。为了避免陷入漫长无解的维权之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在购房前消除风险。以下是10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开发商是否具有相应资质?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在工商部门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此外,他们还需要备案并通过建设部门审查,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在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登记后,开发商的资质等级就可以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中查到。公众可以向建设部门申请查看。
2. 楼盘项目是否合法?
正规的楼盘出售必须具备五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查看楼盘是否符合合法出售的条件,最简便的方法是登录房管局网站,查询预售证许可。
3. 购房者的知情权包括哪些?
楼盘销售中心应该公开展示五证、售房说明书、设计图纸、建设标准和房屋销售价格。对于设置样板房的预售楼盘,应当说明实际交付的商品房质量、设备和装修是否与样板房一致。如果没有这样说明的话,实际交付的商品房应该与样板房一致。
4. 签订购房合同(协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签订买卖合同之前,开发商应该向购房者明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预售商品房的话,还必须明示《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不符合商品房销售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销售商品房,也不得收取任何预订款性质的费用。
购房合同应当载明房屋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价格、交付日期、质量要求、物业管理方式以及双方的违约责任。如果按套(单元)计价或者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应当注明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具体内容包括:
(1)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房屋基本状况;
(3)房屋的销售方式;
(4)房屋价款的确定方式及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
(5)交付使用条件及日期;
(6)装饰、设备标准承诺;
(7)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交付承诺和有关权益、责任;
(8)公共配套建筑的产权归属;
(9)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
(10)办理产权登记有关事宜;
(11)解决争议的方法;
(12)违约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购房协议、认购协议不等同于购房合同,只是正式合同签订前的预约。但是,根据《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果购房协议、认购协议对以上12项内容有明确约定,应当认定为合法有效的房屋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