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买商品房时,房屋销售面积一般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公摊面积所组成。公摊面积指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而其与套内建筑面积之和构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积。然而,公摊面积的计算较为复杂,因此成为了房屋买卖中的重要争端。在当前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商品房的公摊比例直接影响购房者的购买决策,因为多一平方米公摊就相当于白付了几万块钱。但要想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房确切的公摊面积,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么,商品房公摊比例越小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国家并未针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制定硬性规定,因此无法确定具体的公摊系数指标。公摊系数同时受到限高、容积率、绿化面积等规划因素的影响。但根据建筑工艺和一般的配套要求,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有着不同的公共面积分摊系数,并且这些系数大致浮动在某个具体的范围内。一般来说,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住宅公摊率不宜超过25%;18~30层建筑住宅公摊率应在17%~20%之间;18层以下的小高层建筑住宅公摊率应在13%~17%之间;多层建筑住宅公摊率应在10%~13%之间。
公摊率低并不一定意味着购房者得到的住宅使用面积就大。在某些楼盘中,为了提升居住品质和舒适度,设计了气派的电梯厅和宽敞的楼梯过道等,这在使用过程中相当舒适,但相应的分摊面积也会加大,这会导致户型使用面积降低。而有些楼盘为了缩减公摊系数,非正常地缩减公用面积,就意味着楼盘的附加功能减少和居住档次降低。因此,如果仅仅从经济划算的角度来考虑公摊率的高低是不全面的,购房者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楼盘的公摊率是否合理。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