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行房屋买卖交易时,通常需要交定金。定金是指在正式交付房款之前,买方预先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作为交易保障。在交付定金时,通常需要签订定金合同或协议。那么,在签订定金合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 核查主合同
定金合同是担保合同的一种。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如果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因此,在签订定金合同时,首先需要核查主合同(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然后,需要确认定金合同的主体是否和房屋买卖合同一致,并且要检查卖方身份证等信息。最后,了解产权情况,查看房产证等相关信息,了解房屋相关权利是否真实,是否有共有人、债务、抵押等情况。
2. 基本信息
在定金合同中,需要标注清楚房屋的基本信息,例如房屋地理位置、交易价格、是否包含装修、是否包含车位以及车位价格等详细内容。
3. 款项性质
定金、订金、诚意金、认购金等不同术语,其性质有很大差别。因此,在签订定金合同时,需要检查合同中的字样,以保证款项的性质正确,避免在日后纠纷发生时无法判定款项的性质而被视为无效。
4. 落实到纸面上
签订定金合同时,需要注意空口无凭。任何口头承诺都不足以作为证据,只有将交易双方的约定都落实到书面上才能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
5. 明确交付期限和方式
由于交易双方的约定都需要落实到书面上,因此合同中需要明确时间点,以保障买方准时交付定金。同时,也需要约定支付定金的方式,例如现金支付、银行转账、网络转账等。
6. 定金数额
定金数额一般由买卖双方协商,但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定金的数额不能超过主合同标额的20%,超过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定金数额的约定过高或者过低都有可能引起纠纷。
7. 约定合同解除条款
虽然定金合同不等于买卖合同,但同样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如悔约责任、违约金款项等。以免造成由于条款不明导致签订合同容易,解除合同困难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