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养性贫血是由于营养缺乏及吸收障碍引起的一种贫血性疾病,常见于缺铁、缺维生素B12或叶酸等。治疗营养性贫血的手段很多,其中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营养性贫血的治疗并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输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原则。
一、确定输血指征
对于营养性贫血患者,输血方案应根据血液学检查结果及其临床症状,确定输血指征。通常,血红蛋白水平低于50 g/L,或出现明显的心肺和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输血治疗。此外,营养性贫血也可能合并其他病因导致的贫血,需要鉴别诊断,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二、选择适宜的输血液体
在确定输血指征的基础上,需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输血液体。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应选择红细胞输注,可减轻缺铁对脑、心、肺等器官的损害;对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营养性贫血,应该短时间内补充相应的维生素,输血治疗只应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并选择含有足够维生素B12或叶酸的输血液体。
三、规范输血程序
输血程序应符合规范,避免交叉感染和输血反应。在采集、储存、输送输血液体的全过程中,应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输血质量。医护人员需对输血前、输血过程、输血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对于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注意营养支持治疗
输血治疗不是营养疗法的替代品,必须结合其他治疗手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纠正缺铁、缺B族维生素或叶酸等营养缺乏,以防止贫血反复发作。饮食、口服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产品如营养补充剂,也是补充营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输血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必须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适宜的输血方案,遵循科学的输血原则,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