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营养液直接输送至患者体内。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获得必需的营养,并且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为您介绍肠外营养的效果及其适用范围。
1. 肠外营养的适用范围
肠外营养是一种治疗和预防营养不良的重要手段,它通常应用于以下情况:
(1)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各种疾病,如胃癌、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等。
(2)手术后:各种手术后均可应用肠外营养,特别是大手术、重症患者手术后。
(3)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会消耗患者大量能量,而肠外营养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智力残疾人等。
2. 肠外营养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营养:通过输注肠外营养液,可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避免因消化不良而导致的营养不良。
(2)保持肠道功能:人体肠道是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之一,而肠外营养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3)改善免疫功能:营养不良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而通过输注肠外营养液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3. 肠外营养的效果
对于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肠外营养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对多项研究的分析,发现肠外营养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改善临床症状: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体重增加,浮肿等临床症状逐渐好转。
(2)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治疗可以降低感染、褥疮、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一些研究还表明,肠外营养支持可以减少重症患者的住院和重返ICU的次数。
(3)改善生存率:肠外营养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在癌症、手术、外伤等领域,肠外营养的应用对生存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总之,肠外营养能够帮助患者应对营养不良和病理情况,增加营养摄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情和生存率。在使用肠外营养的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定期回诊检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