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此时,肠外营养途径则成为他们获得营养的主要方式。在肠外营养的配置中,营养配比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当的配比很容易导致并发症。因此,肠外营养配置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肠外营养的基本原则
1.应以患者病情为依据确定肠外营养方案,进行个体化配置。
2.营养需求及代谢变化是配置肠外营养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应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情况及肠外营养方案供应能力,选择不同的肠外营养途径。
二、肠外营养的成分和能量配置
1.蛋白质
对于正常代谢状况的成年人,蛋白质摄入量普遍为1.0~1.5 g/kg/d,其中至少要有50%为优质蛋白质。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遵循以糖类供应为主的原则,推荐剂量为4~5 g/kg/d,糖的输注速度应控制在5~7 mg/kg/min。
3.脂肪
脂肪作为人体代谢的主要能源来源之一,必须在肠外营养中得以保留。推荐脂肪总热量占总热量的20%~30%,使用除长链三酸甘油酯外的其他脂肪乳剂。
三、肠外营养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肠外营养中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将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例如,缺乏铁元素可导致贫血,缺乏锌元素可影响免疫功能,缺乏维生素C可引发坏血病等疾病。
四、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1.电解质紊乱
由于肠外营养不同程度地干扰了电解质平衡,应测定每日尿钠、钾、钙、镁、磷等离子体浓度,对出现异常的电解质应及时纠正。
2.肝功能不全
肠外营养时常常使用高脂肪乳剂,但是肝脏在代谢高脂肪乳剂时容易受到损害,引发肝功能损伤。此时,应注意肝酶动态的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
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对微生物的平衡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以上就是肠外营养配置标准的相关内容,如果您需要进行肠外营养,建议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同时,增加对营养学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