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房市收紧、限贷和限购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人考虑合伙买房。尽管只要符合相关政策,两人或多人共同购买住房是可以的,但是这类买房存在着许多法律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是合伙买房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共有方式
共有方式包括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虽然合伙买房的出资人姓名都可以登记在房产证上,但还是需要在房产证上标明共有方式。因为共有方式决定着购买人日后对房屋的分割和处理方式。共同共有是不分份额大小的共有,分割时原则上是均分,同时考虑出资等因素。按份共有原则上按照出资比例来分割,除非双方约定不按出资比例分割。比如,如果双方出资不同,就应当登记为按份共有,并将各自所占份额写清楚。
问题二:隐形共有权人
合伙买房中涉及到的隐形共有权人是指合伙人中如果有已婚的,其配偶也会对该房屋享有一定的权利。银行也会要求隐形共有权人到场签字,为了规避风险。
问题三:主贷款人
尽管是多人共同买房,但银行只会让相对更有还款能力的人作为主贷款人,其他出资人为共同贷款人,抵押合同上的出资人均需签字表示同意。但主贷款人需要承担其他共同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款的风险。同时,当主贷款人不能还款时,银行也会向共同贷款人催收贷款。在实践中,对以一方名义向银行借款并按月偿还的性质如何认定,法院有不同的理解。
问题四:书面协议
光在产权登记上注明还不够,最好还能签订一份书面的协议,考虑好风险出现之后的处理方式。写清楚各自的出资方式、出资金额、贷款由谁偿还、按什么方式分割,相关的税费、租金收益、使用、物业管理费等如何承担或分享等,将责权利约定明晰。这份书面协议将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
除了以上问题,合伙买房还存在着其他风险,比如房屋使用意见不一、合作意见不统一以及合伙投资失败如何止损等。建议合伙人之间最好能事先拟定一份协议。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