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购房者在购买房屋时,都会关注公摊面积的大小。公摊面积越小,对业主来说就越划算。但是,究竟花费的这笔钱去了哪里?是否应该花费此款项?
一、什么是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是指建筑物中所有产权人共同拥有的公共部分的建筑面积。通常情况下,楼层越高,公摊面积越大,高达24%。因此,花费在公摊面积上的费用可不小。
二、公摊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公摊面积主要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和共用墙体等。公摊面积越小,业主所拥有的套内建筑面积就越大,花费在不可支配面积上的钱就会相应减少。
三、公摊面积越小是否更好?
实际上,并非公摊面积越小越好。通过牺牲小区和楼栋的居住品质来降低公摊面积并非好的选择。在低公摊情况下,社区的公共设施规模会大大缩减,公共楼梯、过道、门廊等面积也会变小,甚至会对正常通行产生影响,反而会带来不便。
四、如何选购适合的公摊房?
1. 7层以下住宅公摊率一般为7%至12%。
2. 7-11层住宅公摊率一般为10%至16%。
3. 12-33层住宅公摊率一般为14%至24%。
4. 别墅类住宅公摊率一般为1%至8%。
购房者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一定要确切地约定公摊面积的数字,同时要详细约定公摊的具体部位、面积大小、有关共有建筑分摊部位变更的情况等。合同条款约定得越详细,对购房者的利益就越有保障。如果发生纠纷,购房者可以依据合同条款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